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之一。它不仅是祭祀扫墓、怀念故人的节日,也是人们踏青春游、走向大自然的节日。在民间,关于清明节的一些民俗活动也丰富多彩。
清明节的由来与变迁
清明节的文娱活动
清明节前后气候温和,春光明媚,正是人们走出家门到户外踏青的好时机。瑞安人喜欢把清明上坟扫墓和踏青春游结合起来,利用到祖先坟头祭扫的机会,和族人、亲友一起游山玩水,走进大自然。
2008年起,清明节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后,清明踏青活动更加活跃了。
瑞安人的清明习俗
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叶适曾在《水心集》中这样描述瑞安的清明节:“净社倾城同褉饮,清明阖郭共烧香。”清明这个古老而重大的节日,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瑞安人心目中非常重要。日前,记者采访了我市的一些民俗专家,总结了瑞安清明的主要习俗。
祭祖
祭祖主要分为家祭、宗庙祭。家祭,也称祭家先。何克识介绍,清明节这天,人们买上一些果蔬,烧上竹笋等菜品。据说笋是清明的标志食品,有了笋,祖先才会知道清明到了。菜品摆放在桌子上,供于祖先的神龛或牌位之前,点上香烛,放上酒杯和筷子,杯里斟上酒,等“酒过三巡”,然后焚化纸钱。祭祀完毕后,家人就可以吃这些食物了。民间称之为“做节”,这种祭祀方式在农村一直延续到现在。
另外,在一些大姓宗族聚居的地方,大都有宗祠,农村称“祠堂”。每年的清明节,全宗族都要在祠堂里举行集体祭祀仪式,由族中辈分最高、年龄最大的族长公进行主祭,这也称宗庙祭。
扫墓
何克识说,从20世纪中叶开始,瑞安城区外出经商、做工、从军、读书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因为之前清明节还没有成为法定节假日,这些人往往没办法回家祭祖,便只好利用春节这个回家过年的日子上山“拜坟”。
“不知是谁第一个,趁着农历正月初一大家不出门走亲访友的良机,先去拜谒祖先,后来大家都觉得非常好,于是纷纷效仿,便慢慢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习俗。”何克识说。
[饮食习俗]
除了在仪式方面有特定的习俗外,瑞安人还非常讲究在饮食上的习俗。如清明节吃清明饼、喝清明酒等。
吃清明饼
宋维远说,瑞安清明饼有多种做法:一是以糯米为主,掺以少量籼米,经水浸泡、水磨后,压燥(脱水)和成团,当中包豆沙、枣泥、笋丝、肉丁、香菇等馅料,放在煎盘中煎熟。这种饼软糯可口,味道很好,大人小孩都喜欢,已经成为瑞安的一种特色食品,平时市场上都有销售。另一种是绵菜饼。它的做法和第一种差不多,就是加入了绵菜。绵菜,中药名为佛耳草,具有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清明节前,绵菜开球状黄花,在山上、田间地头都可以采摘到。大家一般把采摘到的绵菜嫩枝叶煮熟后,捣烂和入基料中,然后上锅煎或蒸,这种清明饼色泽清莹,瑞安人又称之为青团。它大多由家庭自制,是瑞安一带的特产,是最有瑞安特色的节令食品。有些更讲究的人,在采摘绵菜时只取绵菜的花,晒干磨成粉和入基料中,然后贴在柚子树叶上蒸熟。这种掺和绵菜花制成的饼味道纯正,特别是渗入柚子叶油后,香味更加浓郁了,而且营养丰富、不易变质,深受群众欢迎。
此外,市民在清明节期间还有吃松糕、螺蛳、光饼的习俗。
[信仰习俗]
以前,每到清明时节,人们经常会剪一些柳树枝条插在门户上,寓意着家门清吉,孩子们还会把柳条制成圈戴在头上,妇女也有将小柳枝或制成的“柳球”簪戴于鬓发上,俗称“戴柳”。此外,孩子们还有到田野里采摘已开白花的荠菜花插在帽子上,寓有驱邪之意,也有人将它放在灶头,据说能驱除蚂蚁之类的昆虫。
平阳商家网信息部
2015年4月5日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