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公益养正学堂的半天
平阳/应辉景
初次认识和报名公益养正学堂,纯属偶然。单位同事丹向我仔细描述了“学堂”的办学理念和模式,“不分新旧唯求益,兼爱自他所谓公。”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坚持不了的家长。亲子共读,教学相长。于是乎,我毫不犹豫地填写了“入学申请书”,期待着入学的那份小欣喜。
周末,春雨初歇。为了赶开学典礼的时间,我们三口之家难得周末不睡懒觉。年幼的儿子舍不得被窝,嘟囔着,到底是什么学堂啊,大人和小孩怎么可以一起去呢?软磨硬泡后,附上一番思想工作,小心思总算有些心悦诚服。
驱车前往的路上,小家伙似乎对路线有点熟悉,独自嘀咕着这不是去流水白农耕园的路吗?我说:“以后我们每星期可以来一次,不仅可以学习,还可以亲密接触农耕园呢!”“哇噻!”小家伙疑虑的阴霾逐渐消散。我不禁莞尔。到达水亭社区前爿村文化礼堂,偌大的礼堂上方悬挂着“亲近传统,弘扬孝道”的巨大字幅,中间摆放着“前爿横阳讲堂”的礼仪桌,装饰简朴却不失浓厚的文化氛围。
公益养正学堂秉承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每位家长都是义工,都担任着不同的职责,他们中间有英语导读老师、书法老师、国学导读老师等,大家分工合作,包括摄影、财务、班医、后勤等。开学典礼上,家长们还精心为孩子准备了汉服、书包和课本。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衿就是指的读书人穿的衣领为青色的服装,在古代,汉服又被称为衣冠。正衣冠而树形象,读经典为明事理。当家长们为孩子穿上这身传统的服装时,年纪大点的孩子仿效古代读书人的样子,好一个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孩子们穿上这身“汉服”也并非作秀,每周学习国学的时候,必须要衣帽穿戴整齐,方能进教室。这更多时候,要让孩子们深知,不仅“贝贝依依”“红黄蓝”是童年梦幻的色彩,我们汉族的民族服装,更是善良素朴的祖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孝悌三百千》和《学庸论语》是孩子们初次接触国学的经典读本,年幼的孩子们大都还不认识汉字,但在导读老师的带领下,一心只读“圣贤”书。“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当耳边响起古圣先贤经久不衰的魅力之词时,我不禁感慨:这半天只是开始,无论时间如何变迁,从身边做起,做个善良的人。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