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生平简介
陈经邦、陈经正,鹤溪人,宋代理学家,平阳学统发端者。陈经邦,字贵叙,亦字贵新,宋微宗大观三年进士,终迪功郎。经正,字贵一,布衣终身。因慕伊洛之学,陈经邦、经正与兄弟经德、经郛四人不远千里,同往洛阳受业于著名理学家程颐。兄弟四人中,以陈经邦、经正较为著名,在程氏众多弟子中,陈经邦、经正能在《二程全书》中多次被提及,可见兄弟二人为程门弟子中之佼佼者。后学成归来,建南雁会文书院,设讲席传授洛学,自此开永嘉学派之先声。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指出:“平阳学统,始于先生兄弟”。孙衣言在《瓯海轶闻》中也说:“吾温既僻在海滨,平阳又下邑,而学之久兴,陈氏兄弟能……不远千里学于北方,得大儒以为依归,平阳之学由是兴焉。”陈氏兄弟著作多散佚,仅存《会文阁记》、《游南雁荡山》诗。
林景熙(1242~1310),字德阳,亦作德暘,号霁山,腾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他雄踞我国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载入《中国文学史》的一代领军人物,也是温州二千年历史中成就最高的诗人。咸淳七年(1271年),由上舍生拜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白石巷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因而名重一时,学得称霁山先生;在学术方面,他主张诗文归一,根于性情,其诗多衰国怀旧之情怀。
元世祖二十二年(1285),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珈发掘绍兴宋室六帝陵及大臣墓101处,抛弃其遗骨。当时他激于爱国义愤,约同乡人前往收拾骸骨,葬于兰亭附近,移植皇陵冬青树作为标志,并作《冬青花》和《梦中作》四首,以记其事,以抒忠愤。这种热爱祖国,反抗民族压迫的行动,深受称赞。清朝《四库全书》中,乾隆曾御批:“霁山先生采药拾骸,震耀千古,而其诗文风骨高秀,亦乃宋末所稀。” 后世为了纪念他,多次为他建祠、立碑、修坟。著作有《霁山集》。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道人、净墅、大痴或大痴道人,平阳人,寓居浙西(今苏南,上海一带),晚年回到平阳,元代著名山水画家,明人将他与吴镇、王蒙、倪瓒合称以他为首的“元季四大家”。
曾做过小吏,因受累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自成一家。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因其作品出意清标“超凡俗”,深受明清时士大夫文人喜爱推崇。传世作有《富春山居图》(现分两卷,上卷《剩山图》收藏于杭州博物馆;下卷《无用师卷》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写山水诀》、《大痴山人集》。
宋恕(1862-1910),初名存礼,字燕生;改名恕,字平子,号六斋;后又改名衡,郑楼人,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与陈黻宸、陈虬并称“东瓯三杰”,又与章太炎同被誉为“浙江两奇才”, 李鸿章称其为“海内奇才”,谭嗣同誉为“后王师”。他自幼聪颖,读书甚勤,善于独立思考,是维新变法时期古文经派变法代表,曾与康有为、梁启超、郑观应等维新派人士畅议国事,成为上海维新派的理论核心人物。在《六斋卑议》等著作中,宋恕亮出了“著书专为世界苦人立言”的想法。他抨击程朱理学,主张变法维新,设立议院、开设报馆、兴办学校、振兴工商等,确立了托古改制的思想体系,其见解既不乏鲜明的批判性,又蕴含务实的前瞻性和建设性,成为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在晚清民初的维新思潮中,宋恕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他事前著作繁富,有20余种,惜大半散佚。胡珠生辑编《宋恕集》上下册(1993年中华书局出版)列入“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生平事迹详见苏渊雷撰《宋平子评传》(1943年重庆正中书局版)和陈镇波著《宋恕评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2月版)。
刘绍宽(1867—1942),字次饶,号厚庄,平阳白沙(今属苍南)人,1916年移居昆阳白石街,系近代浙南地区杰出的教育家和著名学者、一代经学大师,是平阳第一中学、温州第一中学和白沙小学等早期学校的创始人,苏步青、夏鼐、郑振铎、高觉敷等大批知名学者都出自他的门下。
他曾任平阳龙湖书院山长、温州府学堂监督、任平阳县教育会会长、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长,温州籀园图书馆馆长等职。他潜心纂编的民国《平阳县志》,完成清乾隆以来平阳第一部县志,亦是全国著名县志之一,被誉为“近代地方志中佳本”。遗著有《厚庄文钞》、《诗钞》、《厚庄诗文续集》以及《厚庄日记》等。
黄溯初(1883-1945年),原名冲,字旭初,后改名群,字溯初,郑楼人,近代实业家、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学法政,结识康有为、梁启超,赞成戊戌变法。戊戌失败后,积极参加辛亥革命,先后为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的浙江代表、南京临时参议院的议员、苏浙皖矿务署署长。1915年拥护云南蔡锷反对袁世凯复辟,对推翻清朝封建帝制,建立民国,作出了贡献。
他受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极深,认为振兴中华,必先振兴实业,发展普及教育,回国后先后创办了瓯海医院、温州师范学校,并被追认为温州大学创办人,对温州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黄岩蜜橘和无核瓯柑也是他从日本引进培育推广的。著作今辑为《黄群集》。
谢侠逊(1888-1987年),原名卿元,凤巢人,是现代中国象棋运动的开拓者、爱国象棋家。他自幼聪明勤奋,酷爱象棋,四岁初知象棋门经,六岁领悟棋理,九岁通晓棋谱,十岁全县称雄,十三岁与温州棋魁陈笙战成平手,名噪东瓯。1918年,在上海力挫群雄获全国象棋个人冠军;1928年被全国棋界拥推为全国棋坛总司令,誉称“中国棋王”。1929年至1931年,三次国际象棋大赛中,斩关夺隘,势如破竹,连连夺冠,扬威世界。抗战期间,曾作为国家特使赴南洋诸国,以弈棋宣传抗战,募捐支持抗日,并动员3000余华侨青年归国投身抗战,为我国神圣的民族解放大业作出贡献。周恩来总理曾赞誉他为“爱国象棋家”;百岁寿诞时,时任上海市长的江泽民题词“百龄棋手,永葆青春”以示祝贺。
他一生著作甚丰,有《国耻纪念象棋新谱》、《象棋谱大全》(12册)、《象棋指南》等29本象棋专著传世。擅于对联,所作联语多与象棋有关。
苏步青(1902-2003年),原名苏尚龙,腾蛟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杰出的数学家、教育学、社会活动家,共产党员,被誉为数学泰斗。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他主要从事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发现四次(三阶)代数锥面,在国内率先研究K展空间理论;在仿射微分几何学、射影微分几何学、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高维空间共轭理论、几何外型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等方面也取得突出成就。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他注重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地实施素质教育,将毕业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数学人才,著名数学家杨忠道、谷超豪等均出自其门下,他的学生中有8位是中科院院士。他生前数学专著丰硕,主要代表著有《微分几何学》、《射影曲线概论》、《射影曲面概论》等。
马星野(1909-1991),原名允伟,读小学时改名伟,宋桥人,新闻学者、中国杰出的新闻教育家。旅美时,取“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星野”二字作为笔名,名随文传,此后便成为正式用名。1934年毕业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回国后任教于中央政治学校,并筹建新闻系任主任;1942年兼任国民党宣传部新闻事业管理处处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出任南京《中央日报》社社长,后又调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四组主任,主管宣传;1957年出任台湾当局联合国大会代表团顾问;1959年出任驻巴拿马“大使”;1964年任中央通讯社社长;1972年当选台湾“中国新闻学会”理事长;1984年4月,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授予他“杰出新闻事业终生服务最高荣誉奖章”。他一生从事新闻传播工作,被誉为新闻巨子。著作有:《新闻学概论》、《言论研究》、《新闻的采访与编辑》、《中国新闻记者信条》等十余种,并译为外文,在国外发行,备受关注。
张鋆(1891—1977),字伯鋆,鳌江人,中国解剖学家,医学教育家,曾当选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北京市一至五届人大代表、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他年少时聪颖好学,15岁留学日本,清宣统三年(1911)毕业于慈惠医科大学。回国后,在江西医专、保定医专任教。1921年,以公费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研习人体解剖学,次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温州瓯海医院院长。在任一年,成绩卓著。后历任上海医学院、上海东南医学院、河北大学医学院、湖南湘雅医学院、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其间1931年和1933年两次去美国,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纽约大学生物系及卡内基研究所从事医学研究工作,并加入美国解剖学会。多次在国外刊物发表有关组织学、胚胎学的学术论文。曾和学生一起解剖50例尸体的100侧人脑,在美国人类学刊物上发表《中国人脑沟回的模式》一文,有力地驳斥某些白种人优越、中国人种低劣的谬论。抗战期间,沦陷区生活十分艰苦,但拒绝开业行医和日本人的引诱。
抗战胜利后,曾任联合国救济总署专员。一年后回上海东南医学院任教。1949年,应北京协和医学院之聘,担任该院解剖学第一个华人系主任。建国后,出任协和医学院副院长。不久,调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兼医学实验研究所所长,中国医科大学教授、系主任。1977年12月27日病逝于北京,终年87岁。遗著有《人体解剖学》,为全国医学院校教材。
平阳商家网信息部
2014年5月28日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