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在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展览会上,温州南拳被列为全国129个拳种之一,而平阳是温州南拳的发祥地之一,素有“温州拳窝”之称,2001年荣获“全国武术之乡”的光荣称号。平阳南拳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当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长期以来,由于平阳交通不便,相对闭塞,因此平阳南拳自形成以来很少受到外来其他拳种冲击,较好地保留了古代拳术的风格,被称为南拳中的“活化石”,极具研究价值。
博采众长 演变成型
平阳古为瓯地,其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农闲之时,大家聚集在一起,搞些简单的如扳手、举重、搭马等活动,以此为嬉戏娱乐。随着岁月推移,逐步形成在住房中堂或者空旷的道坦上模仿原始的动物搏击动作,进行对练和角力的运动。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一套符合人体生理特征的技击方式,成为平阳南拳的雏形。在如今平阳南拳的拳法中,有很多诸如“大鹏展翅”“猛虎下山”“老虎拔猪”“燕儿抄水”等动作,就是借鉴动物的动作组成象形拳架,并以此形成类似的技击功能。
隋唐时,佛教在平阳盛行,当时中原大批僧人来到平阳。在我国的僧人当中,从来就不乏擅长武功的武林高手。他们和当地人和睦相处,武术自然就流入民间。到了五代时,平阳为吴越王所统治。吴越王钱俶崇尚佛教,和南雁荡山的开山鼻祖高僧愿齐交情深厚,并曾以平阳一县的赋税来供养愿齐师徒。据史料记载,愿齐先后在南雁荡山一带兴建了18所寺院,吸引了各地多达300名僧人前来长住。当时的南雁荡山刚刚开发,森林茂盛,野兽出没,加上时逢乱世。为了防身,在这些僧人当中,有不少人精通武功,他们也为武术在平阳的普及做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平阳丰富的物产、繁荣的经济,也使其成为移民的理想场所。特别是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死后,福建内乱不断,民不聊生。许多原随王审知入闽的中原移民开始向北迁移,定居平阳。中原的武术也随之传入平阳。
除了外来的武林好手将武术传入平阳外,平阳本地的武术爱好者也经常外出拜师学艺,从而将各地的拳术武功带回了平阳。清代著名史学家黄宗羲《南雷文定》卷八就有这样的一段记载:“所谓内家者心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盖起源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其后流传于陕西,而以王宗为最著。平阳陈州同从王宗,受之,以此传其乡人,由是武当内家拳流传于温州……”如果这段记载属实,那么平阳人陈州同应该是温州最早的武当内家拳的高手了。
综上所述,包括僧人、外来移民和本地外出拜师学艺在内的众多武林中人将武术传入了平阳,并牢牢扎下了根。他们通过言传身教,使武术在平阳民间得到普及和发展。平阳历代武林好手博采众家之长,汇集武术精华,经过长期演变,终于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平阳南拳。
技法丰富 风格独特
民间把中国南北武术的特点概括为“南拳北腿”,其南拳就是指南派的手上技法,包括长、短技以及吞吐浮沉等手法和技巧。平阳南拳突出南方短打的技法,强调紧固门户,不离子午,手法短桥善变,吞吐浮沉。往往在其套路中腿法、跳跃动作较少,手法较多。
平阳南拳发展至今,已衍变出许多具有平阳特色的拳种拳法,现有功柔、五鸡、鹤法、刚柔、飞熊、擒柔、牛角等多种拳种拳法。各家各法,风格各异,各有特长,如“功柔的硬,五鸡的赖,鹤法的腿”等。但据平阳南拳协会会长伍其亮等人总结,众多的平阳南拳拳种也有着共同的特点。
站姿 在习练时,身体要求沉肩卸胛,含胸拔背。沉肩卸胛主要是为了充实和贯注劲力,使劲力下注于脚底,上注于手肘,可以把根节劲力传送到中节(肘),再由中节传送到梢节(手),含胸拔背有助于呼吸的通畅,保持身体的中正平衡。
步法 平阳南拳以四平马或不丁不八步为多见,其重心较低,步法稳固,沉腰坐臀,吞阴吊肚,要求做到稳如盘石,落地生根,宛如铜墙铁壁。平阳南拳有很多拳种中的拳母(拳娘),都以练习“三战”为基础,其中步法、步型、腿力练习最为重要。在民间武坛上,常有练拳先练“三步儿”(三战)之说,甚至练习“三步儿”还得长时间练习,不断地提高“足力”增强下肢的稳定性,习之即久,自然“落地生根”。
运劲 讲究蓄劲,气沉丹田,要求力从腰起,蓄于身腰,发于手臂,以气催力,“拉弓出箭”,运腰送肩,使劲力迅速通过背、臂而达到拳面。
发劲 气由丹田吐出,力随气达,声随气发,并且随着拳势中的攻防技击中的变化有蓄有发,有松有紧,增加了腹部抗击能力。拳头击出时,劲由足根起,腿、腰、臂贯串一气,达到发劲目的。
技法 讲究短打、擒拿、点击穴位等技法。运用时,刚柔相济,防中带攻,攻防并重,技法多变。主张“以吞吐浮沉之法,刚柔相济之机”灵活运用,克敌制胜。
呼喝 在习练时,讲究发声呼喝。一般呼喝声都是根据拳形、拳势而定,如发劲时,发“哈”“嗨”“嘿”等声音,收劲时,发“嘶”“咿”等声音,还有随形而发声,如虎形发出“嚯”声等等。“呼喝则风云变色,开拳则山岳崩颓”。因势呼喝,发声催力,以声助势,以声助威,同时也把体内的废气吐出,体现出南拳威武雄壮,形神兼备的特点。
除此之外,南拳在习练时还强调运气鼓劲,肌肉隆起,时张时弛,全身体刚劲粗,整个拳势呈现出刚劲十足的形象。因此即便是三九寒天,传统的平阳南拳在习练、表演时也都光着上身赤膊上阵,尽显阳刚之美。而这种赤膊练拳的独特现象在全国各地的民间拳种中十分罕见。
武林人士 以武抗暴
以身报国、除暴安良是中国传统武术所推崇的武德。平阳武林人士从一开始就怀着一腔热血和赤胆忠心,以身许国,为国效命。不管是北宋、南宋时期的抗金,还是南宋末年的抗元以及元末反抗元朝暴政和明朝的抗倭,明末的抗清,在这些抵御外侮、反抗暴政的波澜壮阔的斗争中,从来不乏平阳武人义无反顾的身影。
到了清代后期,平阳南拳更是成了反抗暴政的有力武器。震惊清政府的平阳金钱会起义,其领导人平阳钱仓人赵起就是一名精通南拳的武林高手,他慷慨好义,以武会友,团结了江湖武林中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创立了金钱会。并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发动起义,反抗清廷暴政。当时平阳有众多习练南拳的武林人士参加了起义,并在与清军和当地的地主武装团练战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如平阳水头籍的张永厝、张永猛两兄弟,武功高强,在起义军与温州城南和守城的官兵作战时,以一当十,用手中的柴棰就能将官军手中的盾牌挑飞,为起义军顺利攻入温州府城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金钱会起义军的队伍中,有一支由朱秀三率领的穿黑衣、打黑旗的“鸦军”,队伍组成人员大都是熟习南拳的武林人士,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平阳宜山籍的陈成开、陈正强父子。陈氏父子由于武艺惊人,英勇善战,深得赵起和朱秀三的器重。
而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平阳老一辈革命者中,更是不乏擅长平阳南拳的好手,在艰苦卓绝的敌后武装斗争中,精湛的武功对于革命者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温州专署首任专员的平阳凤卧人郑海啸,从小习武,武艺高强。据当年跟随他闹革命的老人回忆,郑海啸在部队行军时也都随身携带一根柴棰,以便随时抽空习练。革命烈士、曾任平阳武运部长的平阳山门人林瑞清少年时跟当地名拳师习练南拳,20岁时就成了十几个人不敢近身的武林高手,敌人畏之如虎。林瑞清还善于利用平阳南拳做群众工作,在队伍驻扎时,他通过向慕名前来请教的当地中青年教练拳术,对他们启发教育,提高阶级觉悟,从而指引他们走上了革命道路。
根植民间 有望复兴
平阳南拳在形成之后,经过历代拳师的发展和创新,技法更加严密复杂,已经具有一套完整的体系。
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比较,平阳南拳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拳种拳法众多,内容丰富,有适应对抗性练习的如“盘拳”“对打”,也有适应表演的各种拳法;所用的柴棰、板凳、扁担、竹篙等器械,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平阳南拳随时随地可以练习,可谓是“拳打卧牛之地”,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和器械的选择,并且可赤膊上阵;在时间上不受限制,无论春夏秋冬、时间长短均可练习,一般一个套路习练时间在一分钟左右。由于其适应性广,且具有健身、防身、修身养性、娱乐观赏等多方面的价值,平阳历史上曾出现“男壮皆练武,村村有拳坛”的盛况,南拳在平阳民间长盛不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民国时期,平阳曾专门成立了“国术馆”,并开展以平阳南拳为主的国术活动,参与者达500人之众。县城和鳌江等地还开设国术班,教授群众习练南拳,而农村拳坛更是比比皆是。宋桥、郑楼、榆垟、鹤溪、麻步、青街等地每逢传统的集市庙会,一般都会举行俗称“排殿”的南拳表演。每逢此时,常常会见到台下人山人海的情景,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平阳南拳在平阳仍有群众基础,但习练南拳的年轻人已经不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老拳师的相继去世,平阳南拳已逐渐式微。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阳南拳的优秀成分有待于我们去挖掘、整理和保护。近年来,平阳各类武术协会和团体相继成立,在他们的努力下,已经消失多年的民间“排殿”活动又得以恢复,平阳南拳有望重新焕发青春。
平阳商家网信息部
2014年5月2日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