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秀溪薯刨
秀溪村一带多山,人口多而耕地少,过去当地许多农民以在后山山园种植番薯和加工番薯丝出售为生。清康熙十五年(1676),当地一位铜匠邓武卿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千方百计动手试制薯刨,经过多次探索试制,终于发明了第一张薯刨,经过后人的不断改进,成为远近闻名的“秀溪薯刨”。自此以后的数百年里,当地农民几乎都依赖这种制刨小手工业为生。
2.鹤溪缸窑
鹤溪缸窑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建立以来,延续了数百年,至民国创建陶厂和运销合作,后又开始机械化生产,全盛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鹤溪缸窑保留着的原始活陶瓷作坊,是浙南传统民间手工艺文化的缩影,也是研究浙南陶瓷发展历史的鲜活史料。与之相生相伴的庙会更是难得留存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
3.平阳吹打
历史上北方移民南迁、闽东南移民北迁,随着南北文化的传入和交融,孕育了丰厚的民间文化艺术。是南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高腔、昆曲、乱弹、和调、木偶戏等民间班社星罗棋布,历有“平阳出戏子”之说。
平阳吹打的代表性曲目是《集锦头通》。“头通”,是民间剧社开场前打锣鼓以招徕观众,第一次敲打就叫“头通”;将数个曲牌联缀演奏叫做“集锦”。当地昆班的《集锦头通》是用“七声号”、“想当初”、“吾阵东向”、“莫不是”、“梵皇宫”、“佛前灯”、“破袈裟”、“尾声”等八个昆曲曲牌联缀,已成为固定模式。
据史载,《集锦头通》起源于清乾隆(1736-1750)年间的平阳,距今已300余年,以后逐渐流布于浙南、浙西及闽北。在这一带有较大影响。各地班社林立,均有各自的传人。
4.平阳早香茶
"早香"牌"平阳早香茶"是省级名茶,省优产品。创制于1990年春,是采用当地的民间传统采制方法结合先进的机制新技术研制而成的地方名茶。具有独特的色、香、味、形。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审评专家审定:外形:扁平光滑挺直、色翠;内质:香气高香持久带嫩香,滋味鲜醇、爽口回味甘,汤色嫩绿清沏明亮,叶底嫩绿明亮芽叶成朵。人称平阳名茶之最。
5.太平钿剪纸
太平钿剪纸艺术既具备我国剪纸艺术两大派系之一——南方剪纸细腻灵秀的风格,又包含着平阳独有的民间味道,从南北朝时期至今平阳人代代相传,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事太平钿剪纸的一般是女性,以农村妇女居多。LcH平阳文化网
太平钿剪纸的外观有方有圆,以寿桃形、波浪形相间居多。处在字样当中的大多为铜钱图案,也有花环形图案,或字样当中还有字样,如“鱼水千年合”当中是“合”字;也有字样当中无图案,即整张太平钿剪纸全由字样构成,字样按上下右左中的顺序排列。
6.平阳黄汤
平阳黄汤,亦称温州黄汤,始于清代,一度被列为贡品。其外形条索细紧,色泽黄绿,汤色杏黄明亮,滋味鲜醇,品质以平阳北港所产为最好。在上世纪30年代初期,每年有千余担运销上海、营口、天津、北京等大城市,而后因多种原因停产,加之原先茶叶加工由农民手工操作,缺少系统、书面的文字记载,以致平阳黄汤加工工艺逐渐失传,茶市上不见其影。
7.平阳牛筋琴
平阳为牛筋琴的原产地。牛筋琴,又称唱词琴,誉称天下第一琴,是温州鼓词的主要伴奏乐器。温州鼓词的伴奏乐器原来只是一面小扁鼓。清光绪年间,平阳著名鼓词艺人陈昌牌在弹棉花师傅弹棉弓的牛筋弦弹出的“当、当”声音启发下,研制出用牛筋弦作琴弦的五弦牛筋琴。kpS平阳文化网牛筋琴的诞生,是对温州鼓词演唱形式的完善,更使温州鼓词这个曲种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8.凤卧湾长寿面
凤卧湾长寿面细、滑、鲜,既是可口的美食,又是延年益寿的象征。凤卧湾长寿面经过三百多年的历史沉淀,现已形成一种富有地方文化和风俗的特殊面食,并在凤卧湾民俗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特殊印记。
9.平阳蛋画
蛋画俗称画蛋,源于我国古老的蛋俗文化,是绘制在禽蛋外壳上的一种民间工艺品。平阳画蛋以其肖物纤细逼真、生动传神而名闻遐迩,以其饱含独特的传统手工艺术的精妙而令人叹为观止。2009年,平阳蛋画正式入选温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也成为平阳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
10.弹棉花
“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这是对旧时弹棉花手艺的诠释。作为一门老手艺,弹棉花在今日的城市几乎销声匿迹,只有四五十岁以上的人仍有着清晰的记忆。那时弹棉花工匠俗称“弹棉郎”,他们扁担跨肩,一头挂着一张大弹弓,另一头则是碾饼、弹槌之类的工具,走街串巷弹棉花。
平阳商家网信息部
2014年4月11日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