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网博客博文/百闻不如一见
我一直认为,清明节是中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而这个节日最重要的精神内涵就是缅怀先辈高风亮节,勉励家人继承和发扬优良家风,为自己和家人创造美好生活,为社会尽到一份责任。千百年来,这个精神一直深刻在中国人心头没有丝毫变化,但其表达方式,即清明节祭祀先辈的方式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从春秋时期晋文公下令全国纪念功臣介子推开始,百姓慢慢形成了清明节门上插柳枝,头上戴枊环,门前种柳树的习俗。我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在清明节这一天,要去清扫祖坟,在坟头点上香烛,放鞭炮,烧纸钱。这几天,我在读新闻中发现,我市悄然兴起三种祭祀方式,值得赞誉和推广。
第一种是花祭。4月5日,市区基安山陵园准备2000多盆鲜花,雪山公墓则送出了1800多盆。这些鲜花免费提供给市民作上坟祭祀之用。清理完杂草和落叶,摆上鲜花,在墓前默默三鞠躬,整个过程简单而不失严肃。这种祭祀方式有一个好处,就是不用点香烛、放鞭炮、烧纸钱,没有火灾隐患。须知,清明节山林火灾频发仍是一个事实。市森林消防指挥部值班室统计数据表明,到4月5日下午4时,我市当天就有10多起火情报告。这两个陵园之所以免费提供鲜花,就是为了引导市民绿色、文明祭扫,值得称道。我在祭坟路上发现,一些小贩在路边出售塑料花盘。这些塑料花盘可以播放哀乐,寄托绵绵哀思,又可以收回重复利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二种是网祭。不少人生活和工作在外地,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返回家乡祭扫祖坟。于是,网上祭奠应运而生。4月5日,从温州殡仪网的网上祭奠平台上就看到,89个纪念馆已经建成,祭奠留言达到上千条。只要轻点鼠标,就能在网上建立纪念馆或墓园,不但可以上传逝者照片、视频,还可以轻松完成献花、祭酒、上香、烧钱,还可以写下一篇祭文。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省民政厅等单位还发起了浙江各界网上祭祀先烈活动,在浙江英烈网等网站开设网祭平台,让网民可以通过平台进行“网上祭英烈、短信寄心语”。仅4月5日,就有数千网民通过该平台表达了对先烈的哀思。这种网祭方式,既有利环保,又能教育人,值得推广。
第三种是公祭。4月5日上午9点30分,鳌江镇首届钱仓清明文化节中的重头戏——公祭仪式在城隍庙广场举行,祭拜了黄公望等9位与钱仓有渊源的历史名人。发动全乡、全社区、全村居民参加公祭仪式,在缅怀先贤、抒发壮志的过程中,使辖区居民既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增加了归属感和凝聚力,何乐不为呢?我认为,有条件的乡镇、社区、村庄都可以学习和推广这种有乡土文化特色的“公祭大典”,让辖区居民过上一个健康祥和、传统文化味重的清明节!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