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书》
平阳/陈士彬
山如一本厚厚的书,欲翻开阅读,需游走其中,品其味吸其髄。我想读懂括苍山脉最东南端的群山,即是这里古老的传说“沉落七洲垟,涨起万全垟”的万全平原的南侧环山,哪怕读个半生半熟也值得。去年,我从昆阳坡南至西湾头沙的山顶上整整行走了五个小时,读了山外有山,读了登高远眺……收获颇丰。
今年重新拿起这本旧书,用不同方位去读,读它丰厚的文化底蕴。骑着山地自行车,从平阳昆阳猪儿场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脚下一直到了仙口派田。路上遇到古怪的岩石,一泓清泉,一座庙,一间祠堂等等,都要探望叩问。
村村相通,堪是水泥路;阡陌纵横,田舍相依。这里不像西北边疆大片原野见不到村,而是过了一湾,或一岸,或一桥,或一垟等乃是村庄。形容一点说,这村的山,那村的水,也是缠绵千年。
遇见路牌上有“岙斗”、“五角斗”带“岙”、“斗”的字样,感到好奇,探个明白。岙是山间平地,三面环山,是平地的尽头。据考证,温州地方原来一面枕山一面临海,惊涛拍岸,海鸟成群飞翔。后来慢慢涨起平地,所以温州带岙的地方很多,比如西岙、南岙、吴岙等。
一到村口,才发觉“岙斗”地形如圆锥漏斗,外宽内窄、外低内高的地貌。有座破土地庙,有些吊诡,如今几乎每村宫门殿宇、寺庙华丽崭新,唯独是土地公公坐的房子破烂。旁边有一颗树,光秃秃的,有点荒凉带些古老韵味;庙的北侧有一座矮山,山下横卧着一条河,整座山倒影水中,黑幽幽的,像是桂林喀斯特地貌那里山和水。据当地人说,此山名为江山,山上有一座大王庙,因采岩石而把庙迁移到里面。河中有一个很深潭,称为江山潭,正如万全垟民间传说:“第一金山潭,第二江山潭。”就是所指此潭。
这里所谓潭,看不到摸不住的,是落在河底的一个大窟窿,与山脉之水相连,相当于地面一口井。据说,潭深不可测,这两潭到目前为止没人参与考证,只是一代传一代,很神秘。
再往里走,有一条小溪,水也不多,几乎听不到溪水流动声音。一颗大樟树下围着一堆人买菜。因村人口少,没有固定菜市场,故大都村依靠流动菜贩,一个村接一个村叫卖。路上行人稀少,周围寂静,鸟语花香。村里有位青年人,他说他自己是村文物保护员,对面脚下的大岩房上刻着“明赠将仕廊”,其下方还题“碓谷岩”三字,县文物管来人考证,结果还是一个谜。我越发好奇去探访一下大岩房,到了山下,一位老伯在劈柴爿,问道:“老司伯,大岩房在哪?”他指点上面竹林说:“不到二十步,在一位人家那里。”果然,房子简陋,半瓦半铅板覆盖,门锁着。四周全是翠绿植物,还有一块菜囿,没荒芜,种植一些菜。我敲着门,无人回应。我想,大岩房在哪?是不是主人把铅板把它遮住了?绕过屋后山坡,跨过半掩饰的篱笆,透过窗户只见一张简单床、生活用具等,从此推断主人可能是一位老人,下山办事了。
在菜地西侧有一小溪,仔细一听,从茂密的竹林里传来溪声,忽然,我觉得“碓谷岩”是在溪边,跳越小溪,竹丛中耸立着一块偌大的岩,如房子,约三人高,岩壁上全是竹叶,见不到文字。用竹竿撇开竹叶,露出浅浅的字。水泥梯子沿着岩壁而筑,容纳一人可行。顶部搭一伞凉亭,摆放石桌,喝茶听溪,吹风看水,悠哉悠哉。
至于岩壁上的字,当地人有这样说,县志无记载,别的文献也无提供。一是将士坟墓之处,二是溪声如石臼内碓谷发出声音。
大岩房也许有埋葬将士坟墓,因为山顶正是刁鹰寨,兵营安扎,病死战亡随时可能。有怪岩与溪相伴,完全适合居住。我羡慕那位老人的田园生活,至于岩壁上的字,尘封也好,追寻也罢,那里已经闻到文化味了。这次旅行也是读书吧!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