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盘山说古
平阳/肖平
一日,邀朋友去平阳古盘山城市森林公园踏青。一路游,朋友一路问,为什么叫古盘山?古盘山有什么人文古迹?……被他问得兴起,接连两天,又独自从南到西、从北到东走了一圈,静下心来,感觉这古盘山还真值得好好探索一番。
古盘山城市森林公园的范围,东起鳌江镇西湾的沿海山麓,北至万全镇宋埠的加丰山尖和榆洋的水牛河山山脚,西沿昆阳镇东门山和鳌江镇务洋的蔡家山山脚,南临鳌江镇墨城的青山头和东山脚,是一片面积约60多平方公里的环状山脉。古盘山的北面是万全镇,西面是昆阳镇,南面是鳌江镇,东面是大海。
古盘山原为昆阳镇城东凤凰村一个山头的名称。它的北面有白洋村的十二盘头,而西湾派田村的丰门头附近也有个叫古盘心的地方。把“古盘”二字拿来作为整个城市森林公园的称谓,倒也觉得古雅贴切。
说其“古”,是因为平阳的地质构造属于浙闽太平洋沿海基底隆起带,约于六亿年前,在元古代震旦纪奠基;自中生代侏罗纪(约1.4亿年前)至白垩纪末(约七千万年前)火山喷发,开始全面隆起。古盘山脉地质构造属于浙东南褶皱系(即“华夏古陆”)中的温州象山隆起带南端一个单独的东部穹形隆起,范围包括昆阳镇城东和万全镇象山、宋埠及鳌江务洋、墨城、西湾等地,形成一个环圈构造。这一区域在燕山运动晚期,地壳开始持续上升,形成环圈状穹形隆起,使其内地层遭受了强烈剥蚀。它的基底地层是侏罗统磨石山组B段的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和角砾岩,周围被第四纪冲积层所覆盖。从地质学上说,古盘山的名称就叫“环圈状穹形隆起”。古时候,古盘山北面的万全洋和南面的小南洋、江南洋及东面,都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有古盘山横突在海面上,古称“横屿”或“横阳屿”。先有横屿,后有横阳,古盘山的人类活动痕迹远早于平阳建县的历史,相比于昆阳镇、鳌江镇,古盘山真的很古。
说其“盘”,是因为古盘山是一条自东南向北向西再绕回南的绵延起伏的环状山脉,即地质构造上的环圈状穹形隆起。从大的方面来说,古盘山是个正置的盘子,周边隆起中间低;从小的方面来说,一个个山峰像倒置的盘子,中间穹形隆起。古盘山脉海拔超过500米的山峰有三座。最高峰半天山,海拔657.5米。从前曾听老人们说,鳌江北面的山是条龙,龙头在务洋蔡家山,龙尾在西湾三沙四沙,但一直无法联系起来。去年,收到一帧卫星遥感摄像,从图上看,古盘山脉的形状极像一条从东海上岸的盘龙,头在务洋的蔡家山,尾在西湾的四沙,昆阳镇的东门山和鳌江镇的青山头是她向西北和东南伸开的两条前肢。这刚好应证了民间古老的传说,不禁令人惊叹古人的智慧。难道真的有古人会“开天眼”一说,因为古人不可能从天上往下看呀。从古盘山城市森林公园一路行来,山山相连,一盘接一盘,一盘绕一盘,小盘环大盘,大盘套小盘,盘山绕岭,景中有景,实为古盘山之绝妙处。
这样看来,取名古盘山,是名副其实。
北麓曾泊万船盛极一时
古盘山周边古时候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绕着古盘山看一看。
平阳从前有首民谣:“处州十县九无城,平阳一县九条城。”说的是丽水地区十个县九个没城墙,而平阳一个县就有九条城墙。九城之说有待考据,但原平阳县(包括苍南)的城多确是事实。据史料记载,平阳有县城、金乡卫城、蒲门城、宋埠城、仙口城、江口城、芦浦城、壮士城、榆洋城、蔡家山城、钱仓城和墨城等。虽然这些城堡建设时间有早有晚,规模有大有小,但令人惊奇的是环古盘山就有七座,即县城、宋埠城、榆洋城、仙口城(原宋埠仙口村)、江口城(原在鳌江下埠)、墨城和蔡家山城。这些城堡大多建在明代抗倭时期,也就是中国的海洋活动开始频繁的时期,是国家用于屯兵戍守、军事防御的设施。平阳“面海负山林,实维瓯闽疆”,而古盘山前朝东海,突兀在飞云江冲积平原和鳌江冲积平原之中,扼守两个江口,后面是浙闽交通要道。环古盘山的七座军事城堡,江口、墨城守住东南,仙口、榆洋、宋埠守住东北,县城和蔡家山守住西南,扼守着浙闽通道。古盘山在古代沿海军事战略上的重要地位,于此可见一斑。
蔡家山古名仰天荷,意为仰面朝天之荷花。南宋时,蔡氏族人迁至这里居住,故名蔡家山。明嘉靖四十四年,即公元1565年,蔡氏族人为抗击倭寇入侵,在此修建民堡。蔡家山城堡坐北朝南,长方圆形,有四门和鼓楼,城内面积260亩。城北西角山巅有烽火台,城墙北面有校场、练兵场。城堡内是个面南靠北的山间盆地,有面积数亩的水库和水池、古井。两棵数百年的大枫树,矗立在古堡中心。盆地周围,环绕着郁郁葱葱的树木竹林。出东城门,又是一个面朝东南的小盆地,中有村民世代耕种的梯田和山园,还有一个十余亩的水库。古盘山的龙头——蔡家山,是个古老而美丽的地方,她神秘的面纱终将慢慢揭开。
蔡家山下面是务洋,从前叫雾洋。传说龙头呼吸,常年水气弥漫,云遮雾绕。它的西面,就是千年古邑昆阳镇。
县志记载,晋太康四年(283),析安固县南横屿船屯地置始阳县,不久改称横阳县。平阳县城始建于晋建武元年(317),后几经修筑,最后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再度修筑。有城门四座:东曰挹仙,南叫通济,西名登瀛,北称迎恩。有城楼四座,水门三处,护城河四面环绕。城内青瓦粉墙古宅,小桥流水人家。
随着时间流逝,千年古城消失,如今只有城南,从通福门到平塔,在不到三平方公里的范围里,还保留着些许历史文脉。通福门不是城门,而是南北交通道上的一座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与城南文明塔(1884)建造时间几乎相同。坡南街南起南埠头,北至通福门,全长1440米。街西依山,东面傍水,周边树木葱郁,自然景观优美。历史文物如始建于唐代的广慧寺、宋代的东岳观、明代的师儒侍养牌坊、清代的通福门及附近的文明塔、学宫遗址、苏步青就读过的平阳县小,又有诸多古宅小院、木石小桥,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是温州现存原貌保护最好的一条历史文化长街。同时,它还是一条驿路,是通闽入浙的交通要道,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昆阳镇和古盘山的北面是万全洋。平阳古民谣说:沉落七洲洋,涨起万全洋。七洲洋在什么地方现已无考,而万全洋指的就是古盘山北面的万全平原。据考证,万全平原沧海变桑田已逾千百年,此前则是汪洋一片,而古盘山的许多山岙是最好的港湾。据记载,三国时期,孙权于仙口一带建横屿船屯,委派典船校尉监督罪徒造船,操练水师。当时横屿船屯与温麻船屯(福建)、番禺船屯(广州)同为东吴三大造船基地。其范围大致为平阳东门山脚至宋埠仙口村一带,东濒大海,南屏古盘山,枕山临水,地势险要。基地规模大、范围广,十分繁荣。加上飞云江和鳌江上游当时拥有广袤森林,大量树木采伐后沿江而下,运抵横阳船屯,供造船所用。横屿船屯所造船只除战争使用外,还有大量船只驶往沿海和长江沿岸,有力促进了海上交通和造船工业的发展。史书形容横屿船屯“可泊万船”,足见当时造船基地盛极一时。海风习习、战旗飞舞、号角声鸣、千船竞发的壮观景象,是千年之后鳌江、飞云江建港以来都不曾有过的场面。据说,万全的名称也是“万船”谐音而来。
古盘山的历史,就是从横阳船屯和千年古邑向我们一步步走来。
南麓崛起了百年商埠
古盘山的南面有一条大江,像一条长练从西面的群山向东环绕而来,它就是鳌江。鳌江是浙江八大水系之一,古称始阳江、横阳江,后因海水涨潮,江口波涛状如巨鳌负山,故称鳌江。其干流源于文成桂山,总长92公里,流域面积1520平方公里。古盘山的溪水,大都经墨城小流域汇入鳌江,注入东海。
古盘山南面,鳌江入海口北岸的鳌江镇,从前是个渔村埠头,古称舮艚头。唐时,平阳从县城南夹屿桥向西和向南建坡南塘,呈人字状开口向鳌江,然后一个从西塘向东、一个从塘下向南,慢慢推进,向前围垦,一直围到现在的江边海口。清末民初时,鳌江还较为落后,人口不足三千,随后快速发展,成为浙南小上海。在近现代短短的一二百年间,有一个人与鳌江的初期发展密切相关。他就是鳌江开埠先驱、一代儒商王理孚。
王理孚(1876-1950),字志澄,鳌江人,少年家境中落。9岁时,他到杨家堡拜杨镜澄为师。后遇良师刘绍宽,成为入室弟子,“先后五十年,不易他师”。他17岁(1892,光绪十八年)中秀才,后曾考取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和浙江武备学堂,皆因家贫,无法成学。1904年鳌江小成学院改为鳌江公学,王任堂长十年,又兼任平阳县劝学所总董(即所长),管理全县小学教育事务,兼温处学务总汇处文牍,随刘绍宽协助孙诒让办理浙南全区学务。
清宣统三年(1909),浙江省咨议局成立,共有议员114人。按人口比例分配名额,温州地区5名,其中平阳1名。经刘绍宽等举荐,34岁的王理孚被选为咨议局议员,次年又改选为浙江会议厅议员,任提学使署专门科科长。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汤寿潜出任浙江提督,王理孚任都督府秘书(先后主管财政和民政事务)。这年八月,王回平阳与刘绍宽、夏绍俅等组建共和党分部,任分部长;1916年王理孚任鄞县知事,在任十个月就自动辞职,后又在平阳被选为浙江省议会第三届议员。鄞县知事是他仕途的最高职位。王理孚从政不足十年,目睹了官场黑暗,从“少年轻躁,奔走革命”,到后来感觉“世事益不可为”“所得竟非所望”,从而急流勇退,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王理孚42岁回到鳌江,开始效法张謇,从事工商业的创办,走实业救国的路子。他连续创办了鳌江红皮厂、墨城碗窑,开设了泉春钱庄,还培养次子王文川从浙江省甲种商校毕业后,全力协助经营。
1923年,王理孚开设了王广源商号,由王文川打理。次年,由于王理孚在鄞县做知县时的良好口碑,沪商“达兴”轮船公司选中王广源作为代理人,经营光济轮船,开辟鳌江-上海航线。1925年,王广源兴建轮船码头和货栈,又经营了“三江”“福州”等轮船,航线南达汕头、香港、新加坡,北通大连、营口,并自置“南岐”小轮船往来于南麂。由于王广源和其它各家航运业主的配合运营,鳌江港逐渐成为浙南和闽东北地区的货运中心,这期间,葡萄牙、荷兰等国外轮也纷纷入港贸易。此外,王广源还开拓性地经营东北豆饼,承销德国“狮马”牌肥田粉,进口花纱布,开办碾米厂,组织本地土特产如陶瓷、茶叶、烟叶、大米、土布、生猪、明矾等出口,后来还直接投资茶叶加工和明矾生产。特别是明矾作为平阳重要的出口产品,年产量达1200吨,60%以上由王广源运销国内外,在南洋一带享有盛誉。
短短十年,王广源发展成为浙南最大的综合企业,既有实体工商交通企业,又有金融投资服务行业,甚至还涉足房地产业。1930年,由王广源商行带头,兴建了一条鳌江新街,路面全是花岗岩石板铺路,沿街两侧新建店舍整齐壮观,大部分还是钢筋水泥新式楼房,李仁泰、永记、九成、白永丰等商行也纷纷迁入经营。新市容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海关、银行、邮局、医院、印刷厂、照相馆等纷纷开办和扩大规模。鳌江人口猛增到一万多人,于1933年正式建镇,成为繁华的“小上海”。
抗战爆发后,王广源率先认购爱国公债,数量为全省第一。1940年,王广源商行和新街被日机多次轰炸摧毁,甚至连鳌江老家住宅也被日军登陆烧毁,加上地方官吏诬陷敲诈,王理孚只得举家迁往温州避难。1943年,王文川病逝;1950年,王理孚病逝,终年75岁。
王理孚和王广源商行的发展,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使鳌江逐渐成为浙南交通商贸中心。
解放后,计划经济年代,鳌江成为浙南闽北物资集散中心;改革开放后,苍南从平阳分出,在鳌江南岸建设了龙港镇。三十年过去了,两镇互相赶超、竞相发展。如今,从古盘山向南看,一江之隔,鳌江和龙港两镇,人口已逾六十万,建城区面积近六十平方公里,高楼四处耸立,道路纵横通达,俨然是一座现代化中等城市的模样。
看着白色的动车风驰电掣般从鳌江镇西面的青山中驰过,联想起上世纪30年代为解决明矾运输,王理孚自筹资金修建矾山至灵溪铁路失败的遭遇,古盘山下近现代的发展历史,的确令人感慨万千。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