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科技,治理污水
平阳/余斯雷
五水共治,治污先行,治污需要源头治理和末端修复相结合,保持日常时时监测。河道源头大部分在农村。通过截污纳管的方式来治理农村污水,成本高、难度大。将水底的淤泥挖出来再倾倒到陆地上的清淤方法会造成土壤的二次污染。通过一月一次监测,跟不上全天候不间断监测要求。需要采用先进的科技设备产品来综合治理温州污水。
一.源头治理方面:
1 引进国际领先的污水源头处理装置。
案例:英国水务公司WPL是专门生产一体式污水源头处理装置制造商。2012年伦敦奥运会,2000多人的奥运村的污水处理设备就是由WPL提供。先引进几台设备,与2个250人左右的村庄以及1个1000人左右的村庄开展治污试点。
说明:WPL的污水设备体积小,埋在地下,节省地上空间。处理量大,运输、装配便利。可以处理人口较少农村的污水耗能小,1000人污水处理仅耗电2度。
2 推广院校研发的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
案例:2012年浙江大学研制的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在龙泉市多个乡镇投入使用。2013年,温州大学研发的污水处理设备—太阳能微动力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已在温州永嘉县文成县等地推广使用。
说明:该设备由污水处理一体化罐体、新型功能填料、高效菌种和太阳能微动力系统构成。处理后的污水可以直接排放,而沉淀池里的有机质底泥经过堆肥熟化后还可当作有机肥再利用。该系统总投资20多万元,具有占地面积小、运行成本低、维护管理方便等优势,日处理污水量100吨,可满足周边200余户农户每天生活污水的净化处理。
二;末端修复方面;
1 使用科技企业的氧化生物填料
案例:浙江亿康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研发出催化剂固体生物填料,将污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彻底去除,把水还原到最原始的清澈状态,上海段浦河、上海滴水湖、北京圆明园、余杭区超山风景区、塘栖圆满河等水域都成了亿康环保公司科技治水的主战场。
说明:利用栖附在填料上的生物膜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分别在富氧和厌氧的环境中降解消化污染物。有氧分解的过程中,污染物被分解成二氧化碳、水、硝酸盐和硫酸盐,成为微生物生长的养分。而河道底泥大部分为缺氧状态,有效分解河道底泥有机物,削减底泥厚度,实现底泥无清淤。
2 种植水草植物的生态修复
案例:浙江亿康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经过对沉水同类植物的改良和培育,新品种包括改良刺苦草、龙须眼子菜、轮叶黑藻、伊乐藻、红线草、小黄草等。在河面上种植江西采购的水菖蒲、水莲等新型水生植物,组合成一个个“滤床”
说明:适应水底种植生长,可在恶劣的水体中长时间“呼吸”。不同的沉水植物,对应不同的时节:轮叶黑藻在夏天较为茂盛,伊乐藻则在冬天较多,而苦草一年四季都在生长。具有抗污能力强、养护简单、四季常青、吸附能力强、投入成本低等优点。“滤床”漂浮在河面,不断吸收水中的浑浊物。通过水生植物群落的阻滤、沉降、吸附等环境生态治理新技术达到对污水河道的净化作用。
三.后续长效监测管理
1.安装河道在线监测设备和探头
案例:2014年5月,杭州丽水路瓦窑头桥下,竖着一个铁皮箱,是环保远程在线水质监测系统中的一个设备,另外一头就在河面下,连接着数个探头,监测着水中8项指标。这套在线监测系统由岸边箱体、浮筒式抬头、终端和监控平台组成,探头每隔1小时,自动抽取水样进行分析,数据随后便传送到环保部门的电脑中,进入数据库统一分析处理,监测效率大幅提高
说明:这种在线监测系统逐步替代常规的人工检测。以前要委托专业机构专人定检,一个月测一次,全市一年监测分析费用就要几十万,不仅耗时费力,还不及时,往往人工监测数据报出来了,河水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了。这套设备价值60万元左右,可以移动的,待一条河道治理好之后,也可以移至其他河道进行在线监测,是浙江省内第一次在河道内放置该设备。
(写于2014年6月30日)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