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位于万全镇的仙口村古道的枫叶也很红哦!今天刊发平阳摄影爱好者胡方春拍摄的一组拍摄于仙口村的照片。
仙口村曾经是平阳县的发源地,号称平阳第一古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村里有神山寺、助福亭、风门头宫、伏龙寺(三官堂)、龙王禅寺、樟木潭、明代烽火台等众多文化遗迹。作为平阳第一古村,仙口村拥有我县最早的古道:风门岭古道,风门岭古道呈西北至东南走向,西北与仙口村相连,东南通西湾,是古时当地的交通要道。
由于近几年西湾海涂围困开山取石填海的需要,现在古道的中间一段,因为山体开挖已经不复存在。
由于风门岭古道现在已经成了断头路,仙口村去年多方筹集资金建设了一条通往后山的登山步道,根据东晋著名炼丹术士葛洪的炼丹灶遗址以及其居住过的仙人洞遗迹等,建设了不少设施供游人欣赏。
风门岭古道是横阳古道的一段,它北起宋埠仙口村,南止西湾北山村,全程约6公里
仙口村是平阳县的发原地,据《乾隆平阳县志·沿革》载:“晋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析安固(瑞安县旧名)之南,横屿船屯之地,置县曰‘始阳(今仙口)’,四年(283)改横阳县,乾化四年(914),始改名平阳。”由此可见,平阳县1730年历史,是从这个背靠神山,东濒东海的仙口村开始。
神山下有“神山寺”,明弘治《温州府志》载:“神山院,在仙口叶岙,唐乾符二年(8745)开山,久道者建院,后有石洞、葛仙丹灶、石棋盘尚存。”寺原在山麓,后迁建村东。元庚寅岁(1290),平阳著名诗人林景熙,曾避寇乱寄居仙口,作有《避寇海滨》《神山寺访僧》《过风门岭》等诗篇。
风门岭古道入山口,在神山寺东南约200米,山口有“助福亭”,亭中尚存有《重建助福亭碑》,碑文落款:“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重修。”明蔡芳《樟木潭龙祠记》中说:明弘治十七年(即公元1504年),平阳县四五月不雨,河底干涸龟裂,无水春耕。县令李喻新偕蔡芳,赴“樟木潭”祷雨,出县城东门,过宋埠,夜宿神山寺,第二天从寺后山上岭。500多年前祷雨的队伍“无虑数百”,他们顶着烈日,抬着三牲福礼,“芒鞋素服”,想必亦是从这个山口上岭。
上岭百数步,仙口山(旧名叶岙)在望。明代,仙口为防倭冲要,山上设有炮台寨堡。“神山空缥缈,水弱不胜舟。”723年前,林景熙站在海滨看到的仙口山,当在海中,潮涨水高,仙口山在水中缥浮,潮退一片滩涂,山被海滩阻隔,水浅难以行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平阳县政府在这里创办宋埠农场,集中全县的“四类分子”于此筑堤围垦,仙口山遂在一片田野中。改革开发后,房地产业虚浮,寸土寸金,于2009年开始仙口——西湾海涂围垦工程。围区南北长3.7公里;东西宽1.93公里;围垦面积达10650亩。移山填海,仙口山便成了精卫口中之“食”。
“风门头”,是风门岭古道的最高点。山径从山口出,山口面临东海,背向飞云江,长年海风嘶鸣,故名。山口旁有一坦地,据村民说:“旧时建有路亭、神庙,过去宋埠至西湾公路未通,头沙、二沙、三沙百姓与鱼贩贾旅,都由此道出入,风门头为憩息之地。今空坦上仍建有太阴宫。
风门头太阴庙建于2006年。
一出风门头,东海在望,远处的长腰岛在晓岚中隐约可见,仙口西湾围垦长堤,横陈眼前。古道中断,需改走小路绕行200米龙降寺,旧为三官堂,后改建为寺,位于西湾庙后山与北山,交叉路口。
从龙降寺,西南行二公里,便到了庙后山村,村中有龙王寺、樟木潭等古迹。龙王寺即蔡芳《樟木潭龙祠记》中的“龙祠”。公元1505年6月,蔡芳与县令李喻新,在樟木潭祷得喜雨后,全县旱情顿除,地方士绅,为感激龙神之恩赐,在潭前(今庙后山村)建筑“龙祠”,以纪念久远。迨至清宣统元年(1909),又在“龙祠”废墟上重修“龙王寺”。时过509年,《樟木潭龙祠记》和《龙王寺碑》二方石碑,仍保存在庙后山村龙王禅寺内。
庙后山龙王寺大殿。寺内神龛旁的明、清二碑。这次来,龙王寺改建了山门,两方石碑移立于山门边,但《龙王寺碑》只剩下半截。
樟木潭龙瀑,在庙后山村东北。龙王寺右侧有山径可通,翻过一个山坡,再走500步,就能看到三条“白龙”远远的挂青山前。由于文史断链,今人名之“西湾三折瀑”。若近距离欣赏,有二条路可走:一条从这里再前进一里许,有山径下通峡谷,先到上瀑,再至中瀑、下瀑。但黄泥路,陡峻沙滑,再加上无人砍柴,荆榛莽草蔓掩,非村人带路,镰锄并用,不可取。另一条,从山下公交车站前的谷口进入,缘溪峡曲折而上,先到下瀑,再到中瀑,上瀑最雄,悬崖百丈,白练飘逸。蔡芳在《龙祠记》中说的“岩上飞瀑成白帘,阔八九丈,下泻于潭,潭水深不可测,或云透于海……。”指的就是这瀑。记得六年前,余访樟木潭亦从此入,虽山路逶迤崎岖,过溪涉水,但还勉强有一条断断续续的石磴路可走。
从龙降寺,东南行约五里许,便到了西湾北山村。村居烟墩山山麓,民居依山而建,盘盘囷囷,巷陌交互,错综复杂,初入有迷路之虞。全村原有300多户,2000多人,以渔为业,海岸从此向西湾入鳌江口,故北山,历来是浙江南隅的海防要地,明代,尤为抗倭前线,山上建烽火台,下设眉石北寨,。据清汤肇熙《出山草谱》载:“西湾山下有倭儿滩,倭寇尝从此入,故名。而越滩而上,山径甚狭,一夫守险,万夫莫上。” 汤肇熙所说的“倭儿滩”即在北山村山下。
倭儿滩,今村民称“乌林滩”,旁有“试剑石”及张声和先生题写的“苍海云关”摩崖。上午八时入山,庙后山午餐,下午二时至头沙乘车而返。共和癸已十月初二陈铁树记。
浙公网安备 33032602100337号